今日轨道交通网
 
用户 >> 新财富
定海神针立东海
  • 作者:今日轨道交通网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7.4

----我国首件风电斜桩式导管架落成记

记者 常魁星  通讯员 吕淑珍  沈煦)6月12日,中交三航局江苏分公司收到山东鲁能集团发来的江苏东台2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基础施工及安装工程中标通知书,合同额7亿多元。这是中交三航局江苏分公司连云港经理部在该工程的配套工程升压站的基础施工中成功实施国内风电工程的首件斜桩式导管架安装,刷新了风电工程的工艺类型,而经理部在这一工程中的高效高质和管理艺术表现,获得了业主的极大肯定,赢得了主体工程的中标。

劳动节的挑战

今年5月1日凌晨至5月3日凌晨,正值国际劳动节小长假期。在东台近海山东鲁能的200兆瓦海上风电升压站基础项目施工现场,海面上灯光若隐若现,桩声不绝,船只临阵,施工人员如临战事,时刻关注各类机械设备和基础结构。

5月1日凌晨1点,起重船到位抛锚;2点半,挂钩;3点40分,挂钩结束等待潮水;6点50分,起吊开始,运输船撤离现场。密集的时间表安排犹如声声战鼓擂,最后的决战已箭在弦上,即将拉开。

当天下午4点半,担心“辽河一号”的庞大船体因落潮船体坐底改变水流方向,对基坑造成不利影响而退守120米以外的起重船重新绞锚进点,现场人员注意力开始集中在导管架上。

“下一点,左边下,两边平衡……”船体不停晃悠,起落架和起重钩跟随摆动,再绞动缆绳......吊臂的每点移动、钢桩的每一寸就位都牵引着施工技术人员的心。

宋海广带领测量班组不停调准、校正,他们从基坑负挖开始就没有安心睡过觉,轮流断断续续休息,此时则全员上阵,目不转睛;而总工潘晓炜就在甲板到指挥室的方寸之间来回穿梭,居然往返步距达到平均每天7000多步。

但是,就在大家希望第一根桩能顺利就位时,钢桩刚过分割器就送不下去了,似乎“卡”在了导管架支腿处。大家分析是不是在沉桩的过程中被分割器“抱”住了?但反复起吊、插桩仍然不能穿过分割器到达标高指定位置。

5月2日凌晨3点,所有领导和分项负责人紧急召开方案讨论会。此时平静的海面上似乎听得到大家不平静的心跳:问题到底出在哪?是导管架的问题,还是桩自身的问题?是分割器的问题还是源头的设计有问题?

前一阵提前完成导管架制作的喜悦气氛一扫而光,低落开始占领大家的情绪。“斜桩式导管架是国内海上风电升压站的首次尝试,没有教科书,我们不需要对一时的挫折而重头丧气。”经理周厚亚的鼓励让不安的情绪稍落稳定一下:“当然,我们现在的决定很有可能成为以后的施工方向和技术参考。每个人必须调整好心态,从每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分析和尝试,必须让它恢复正常状态。”他的动员和开导开始发挥作用,大家集思广益、讨论热烈,最后决定先不管第一根桩,继续插打对角桩和另外一对对角桩。

当第2根桩插到同样标高处停顿时,大家稍微松口气,心里开始有点底,而当第3和第4根桩出现同样问题时,大家彻底放了心,因为这表示桩底遇到了土层而非制作上的问题。于是,工程技术人员因地制宜,根据基础情况确定了新的施打方案,施工终于恢复正常了。

到5月3日凌晨全部沉桩结束,整个导管架安装过程仅用了48个小时,经测量验证,平整度满足设计要求的5‰以内,导管架精准牢固地屹立在海中央。对于广大施工人员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难忘的劳动节。

导管架的制作

今年二月底,业主将升压站基础项目交给经理部,要求四月底前完成导管架制作安装。经过考察分析,周厚亚发现除了导管架制作工期紧,粉砂粉土海床基础、斜桩式柱腿结构的内部插打以及安装平整度设计5‰以内的技术要求,都给该工程的施工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导管架高20米,重近800吨,“海拔”高、“身材”笨。通过调研和以往风电基础施工经验总结发现,在正常条件下,制作加工需要2个半月,推算下来,业主要求四月底前安装完成貌似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对于周厚亚来说这正是经理部迎接的挑战机遇。

   不打无准备之仗,重视周密策划,是周厚亚的工作习惯。春节前,他带领几位骨干人员足迹踏遍江苏沿海,钢管厂的各项信息资料尽收囊中,资质、厂址、企业属性、生产能力、技术优势等很快就进了经理部的“大数据”库。所以接到开工通知后一点没耽搁,制作厂家敲定的同时,经理部专门成立的质保小组也很快进场了。副经理苏豫东和调度丁园园蹲点实时跟踪协调,监控质量,确保导管架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督促进度,把制作时间压缩到最短;内外沟通联络,及时向总部、业主和监理传递信息;检验验收,确保工序之间无缝衔接,节省制作时长......奇迹发生了:第58天,导管架完成了,比正常周期节约了半个多月,而这以后,钢材突然掀起涨价高峰,工程技术人员以勤勉敬业和只争朝夕的精神额外多捞了一桶金。

负挖的成功

导管架基础的深基坑高5米、长30米、宽28.4米,即使在陆地,深基坑开挖也是一项安全隐患很大的分项工程,而在粉砂粉土的海底,这边刚挖那边又流了进来,基坑的成型被视为“最险猾(滑)的敌人”。

“负开挖是这个项目的特点也是难点,解决不了回淤问题,整个项目将难以继续开展。”总工潘晓炜深知基坑开挖对于整个工程实施的重要性,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和可行性论证。为确保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攻关小组按比例制作了架体模型模拟安装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项目部最终在施工海域附近地质相似的区域进行试挖,但新的难题又产生了。三、四月份正值渔汛期,大型船只无法进入到指定海域。当然,“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经理部早在春节假期就收集好各类闲置船只的情况,根据海洋信息,选择了两条小型吸沙船进行试挖。专门技术小组十余天驻守海上对2个试验基坑进行长达近300个小时的实时监测,获得了基坑可以成型的技术结论。

典型施工成功后,经理部主要骨干人员第一时间进行了施工总结,确定对船只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效能,最大可能地保证导管架安装施工万无一失。

团队的力量

一个只有两三千万元的工程,对于大型施工企业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这个团队知道他们的责任和使命,不以量小而不为,不因事难而畏惧。无论是什么样的工程,只要是公司赋予的任务,无论大小,无论难易,他们都视为企业敲开市场大门的金砖,都看作企业生存发展的衣钵,都奉为传播企业信誉的纽带平台。

对于风电升压站工程,因为责任和使命所在,连云港经理部又认识到了其更多的意义:项目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风电工程的整体施工运营质量,也关系到企业在风电市场的竞争力,可谓小工程大意义。压力和挑战面前,即使困难再多,也要坚决拿下。团队带头人周厚亚只有一个字:干!他要带领团队挑战新“高”度,创造新效益。

在施工的两个多月里,所有团队成员指到哪打到哪,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困难哪里上。没有人找客观理由,没有人推御责任,当大家都冲在前、干在前、想在前的时候,一道战无不胜的无形的“能量长城”在团队中悄然形成——这就是团结。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中交三航局江苏分公司连云港经理部以责任与担当得到了业主的信任,得到了公司的信任,也得到了彼此的信任——团队的自信!

业主深情地说“我们其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你们精心的准备、专注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心态让我们对工程有信心,我们期待与你们保持继续合作。” 中交三航局江苏分公司中标江苏东台2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基础施工及安装工程就是最大的收获。

 

 
 
 
Copyright © 2011-2013 RTToday.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今日轨道交通网     技术支持:三宁科技
联系电话:010-59396142   传真:010-59396243     京ICP备15065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18709